|

楼主 |
发表于 2020-12-24 03:03
|
显示全部楼层
! m4 h( @( b& E8 V* K
3 m) {+ Z- {) f0 m☆、第十七章 有家万事足
6 N2 ?$ \# u( b3 U7 n; O$ a' Y; f( ^0 U, }+ G
$ R% Z. L% |" R6 g' H, _* b1 l. { 且说菩萨见了敖润等人,为敖钦护犊之情所动,答应觐见玉帝为敖玉请赦,一行人不再耽搁,即刻动身前往天庭。
1 k' E- W a8 A8 j4 P 到得南天门里。早有丘、张二天师接着,见为首者乃是以慈悲闻名的南海观音尊者。皆是倒头下拜,恭恭敬敬问道:"菩萨何往?"9 ?2 R. X; q! C5 K
菩萨道:"贫僧要见玉帝一面。"& K$ H0 Z5 ]5 w
二天师即忙上奏。仙佛两家虽是一向往来甚少,可是那观自在菩萨渡三界众生,救苦救难名动天下,人人敬之。玉帝得知是他前来,遂亲自下殿迎接。5 f# B+ N# x; M. Z0 e8 `! [; g
菩萨见了玉帝,上前礼毕,道:“前日灵山大雷音宝刹之间摆下佛会,世尊如来有云:南赠部洲者,贪淫乐祸,多杀多争,正所谓口舌凶场,是非恶海。我有三藏真经,可以劝人为善,待要送上东土,叵耐那方众生愚蠢,毁谤真言,不识我法门之要旨,怠慢了瑜迦之正宗。”% c# R4 P5 C7 {9 B' p$ _7 E& Q0 o
“世尊又云:五百年后且有一个善信,苦历千山,远经万水,到我处求取真经,永传东土,劝他众生。贫僧想那东土来的凡马,怎历得这万水千山?怎到得那灵山佛地?须是得是个龙马,方才去得。这时节恰巧闻说有一个孽龙,触犯了天条,今日当诛。念及上天且有好生之德,今特来启奏陛下饶他性命,赐与贫僧,教他与取经人做个脚力,倒也是将功折罪也。”
/ U3 j& N4 j, y0 m1 H7 b 玉帝闻言,即传旨赦宥,差天将解放敖玉,送与菩萨。菩萨谢恩而出。
' f1 j4 B! f% k, M8 G9 @" r 不多时,只见天将押解着回复人形的敖玉上来,交付与菩萨。敖钦那日火烧正殿之后便闭门不出,不曾见得敖玉受刑,此时骤见爱子满身血污,露在衣物外的肌肤皆是被鞭打得稀烂破碎。不由得眼前一晕,不是敖润早有准备眼疾手快将他扶住,敖钦此刻便险些栽倒在台阶下了。
7 I4 [2 Q; H0 i% s1 _8 } 敖玉也是十分惊讶,他本来在斩龙台上闭目待诛。突然一道诏命下来,说是暂且饶他不死,交予他人发落。敖玉对生早已失去执着,自是去到何处都无异议。谁知此来居然见了一众熟悉面孔——二叔,三哥,摩弟,还有……父亲。本以为此生再也无从得见的……父亲。
0 S6 X* H, r4 Z. I( V) y" n 他迷茫的看着面色苍白的父亲……爹……爹……不是说,再也不想见到我了吗?现下却又为何来此?我知道自己错了……须知我一生之中,最怕便是令你伤心失望。谁料天不从人愿,如今令你失望之极的我,却还有何面目存于世间?. E' J/ {: K/ J; t6 W% |9 Z- a
敖玉静立台下,一双眼睛痴呆呆望着敖钦失色的面容,内心却仍然死寂一片。菩萨观他眼中神气,知他魔障未除,仍是心存自毁之念。于是出言点拨:“西海龙子敖玉,你触犯天条,身受褪鳞锯角之刑之际,亦使门楣为你蒙羞,亲眷为你担忧苦痛。可知你落至今日境地,皆出何因?应求何解?”
/ a" Y3 T# }" }+ j" G 敖玉浑身一震,转眼望向菩萨端庄秀丽的面容,直觉嘴唇张开想要回答……半晌,却又重重闭拢,低头拜道:“弟子愚钝……求菩萨点拨。”6 j6 _' Q0 r1 g, L
菩萨手持净瓶杨柳,将那柳枝轻轻一点,娓娓道:“一切恩爱会,无常难得久,生世多畏惧,命危于晨露。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注1.】6 t# J: j" }8 h+ W* D
敖玉迷茫问道:“如何能为离于爱者?” V C! ?5 ~0 Q* ~/ t4 b5 m
菩萨低眉合眼:“佛曰: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而法相宛然,即为离于爱者。
" {% h5 f* M6 W1 `" J 爱别离,怨憎会,撒手西归,全无是类,不过是满眼空花,一片虚幻。
0 w( ~* D- y5 h" Z 佛曰,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则所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注2】) l3 h& |5 {+ j% n+ s
敖玉闻言释然微笑,他直挺挺跪下,摘去项下明珠高举过顶。 F0 f% l3 g. C! B
“我佛慈悲。”" d; ?! r+ j( D. n: N, Y5 U, N
菩萨接过明珠。伸手在敖玉身上一拂,只见那浑身狰狞伤口刹那复癒且不留余痕,一袭血衣也还原为洁白似雪。一转眼,众人眼前又是一个清清爽爽,俊秀典雅的白龙太子。
7 S' t: z( c- X% }% {8 C 菩萨手按他顶,柔声道:“我佛有旨.五百年后有东来取经之人前往西天。你既愿赎清罪孽,且在那蛇盘山鹰愁涧潜身修行,待得那取经人前来,你同他做个脚力,一路拜佛求经。今日我已亲自禀奏玉帝,教他暂且免你死罪。待得西天求经归来,不仅功成免罪,更是皈依正果,却待如何?”( L' O5 c$ v9 H/ j C/ a! Y
敖玉双掌合十,朗声道:“弟子甘为取经人脚力,踏遍千山涤尽罪孽。而今一切听凭菩萨差遣。”5 i1 k% `/ \5 A. _9 e5 \4 q; h
菩萨颔首:“既是如此,你且起来。这就随我前往蛇盘山去罢。”
0 z& q9 \ D9 v1 m 敖玉点头应承,随之起身。9 k% s( p v. `" Y1 v/ Q
“玉儿!”
$ J. e0 v3 R$ B% A- f o0 @% U8 y 寂静中响起一声突兀的呼喊,众人回头齐齐看向发声来源,只见敖钦突然挣脱开敖润的手臂,向前冲出一步,却又楞在原地,他嘴唇半张保持着出声叫喊时的口型,似是自己都不相信那声音是从自己口中发出的。- a. X) d: J4 K: q/ k) p$ F
敖玉慢慢转过身来,一双眸子清澈明净一如往昔。双目对接,刹那间仿佛望断了深宫中父子相伴几千年。臂中学步的幼小婴儿,身后沉默守候的小小少年,以及眼前即将远去的挺拔俊秀的背影。6 S; D. U) p# u: d+ {
儿子!我唯一的儿子!爹永远记挂在心间的宝贝孩儿!
$ ~. t% q' N# E) [1 ^ 敖钦眼中腾起一片蒸腾的热雾,他颤颤巍巍的对爱子伸出一只手去,那手指在空气中簌簌发抖:“玉儿……玉儿……你好……”
, d( K; ^8 t9 F1 ]. g b7 n; b8 e6 [; s 简简单单一句好好保重,却因声音关于抖颤几乎无法成句。眼泪滂沱而下,敖钦猛然收回手去,以袖掩面哽咽而泣。' R( s ]4 Y+ X: F, ?) a) X5 }
敖玉面色平静,他只是从从容对敖钦弯腰行个大礼,抬头起身,踏上祥云随菩萨朝东而去。
+ O8 g7 K; D$ o) C: A( l8 B 至始至终,他没有再回过头。" h1 L7 t7 h- z2 d7 _
敖摩纳闷的看着敖玉寂寥的身影消失在云中,突然觉得心底空落落的十分不乐。它用力扯扯太子的衣角,烦躁的问道:“喂喂,小三吼,小玉这是去当和尚了吗?以后还能去找他玩吗?”' R5 I9 W" B% l
太子回以一个爆栗:“就知道玩!你这脑袋里除了玩和吃还有什么?”正想像往常一样揪它的尾巴撒气,谁知敖润突然回过身来,太子赶紧缩手,装出一副束手而立的无害模样。1 r5 O# o5 L8 e% X4 m2 }; f
敖润弯下腰将敖摩抱起,摸摸它的圆脑袋,轻声道:“可以的。改日你,我,还有你四叔和三哥,我们一起前去看他。”
) |/ E; I1 i+ W 敖润怜爱的看了一眼泪流满面的敖钦,一手搭上那仍在颤抖的肩头,“不必担忧。”他一边轻拍弟弟脆弱的肩头。一边面对敖摩绽开一个温柔而又坚定笑容:“只要活着,我们就是一家人。即便是身份变迁,即便是咫尺天涯,血脉相连依旧。小玉是,你也是,永远都是我龙王敖家的一份子!”
0 L' \5 f0 J& ] 看着他温暖的笑颜,敖摩乐了,先前目睹敖玉离去的不快扔到了九霄云外。初升的旭日下它大嘴咧开笑眯了小眼睛,任凭阳光快乐的闪耀在那排白亮的尖牙上,它甚至伸出爪子学敖润去拍打敖钦的肩头,嘴里叫着:“是吼!四叔你不要难过了吼!二叔说了,我们是家人!永远都在一起吼!。我们以后天天都要去看小玉吼!热热闹闹吼吼吼~~~”
/ V9 [3 k8 _: I; d 敖钦终于破涕为笑,他伸手回握住那只肥肥短短的小肉爪,连连点头。连太子也笑盈盈的凑过来捏捏敖摩的圆脸颊,喜道:“这才像句人话。小胖你也终于开窍一回了。”1 q R( o# u8 e8 L
“好了好了,”敖润微笑着宣布:“今日小玉得赦大喜,我即刻通传下人在我宫中备下宴席,再传讯三弟大哥同聚南海,庆祝一番。明日合家前往鹰愁涧,探望小玉!”
9 v* m3 F' G* [6 D 太子拍手叫好,敖钦点头默许,四人说说笑笑腾云朝南海而去。敖摩靠在敖润温暖的怀里,满足而又单纯的想:原来家人就是这样的。家真是一个好东西吖!怪不得人类都喜欢它!唔,确定了!我喜欢这个家!很喜欢!!非常爱!!!我一定要呆在这里和他们天天在一起!
4 B* i/ k: s! }# O" X 直到永远——5 m+ n; R) B2 G& m( |! j2 t
卷二白龙劫完 w) }& M% }- v6 d
文后注3 C8 g k5 j# l) ~) X4 N. b
1,按西游记原着,敖玉本来是在玄奘取经前一年被观音救下。此处因为要和其他情节相应和,不得不厚着脸皮将他提前了五百年……唔……原因我会在第三卷中揭晓。
7 k( Z, A' L4 x% p 2,观音劝说敖玉的话是来自于《妙色王求法偈》中的偈语。意为无欲则刚。
( v! S' x e. S2 D; C 3,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实相,是世界的真实,事物的本来面目。人在认识中念念不离对象,却以为心的主观构想即等同客观实际,但其实已经背离了事物的真实。以般若观照实相,即对此名相采取不住、不执、不取的如实态度。出自《金刚经》。- Y4 [0 g$ V. M$ c& }; F
4,如果这个小结局能让你心头暖一暖笑一笑,我也好厚着脸皮继续求回复
9 z4 c7 c4 n( J$ d' O4 A
6 v1 `! p- m$ c
% \# b( Z7 E; F4 r U/ J: }4 j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