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花开无声》作者:Mango
7 B( F7 z5 W5 Y5 r; X$ I8 l我是在一个周末的晚上看书看累了之后上网乱逛,偶尔在阳光地带发现《花开无声》这篇文章的。文章的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让人一看到文章的开头,就会不停的往下看,直到看到结尾。9 Y* w/ b& |3 E
% Q& Y' U2 d* x$ m; H9 r
之前我也看过不少感人的网络小说,但《花开无声》是我影响最深刻的小说之一了。首先说说作者的文笔。作者的语言清新、自然,只用了简单的三言五语就牢牢的抓住了读者的心,在看似简单的文字下蕴藏着深厚的写作功力。就好像中国画画家一样,那支蘸了黑墨的毛笔就那么几笔,整幅画的意境便出来了。当然其中也不乏幽默风趣,人物刻画也十分到位,尤其对郭磊的描写使人印象深刻。他的"痞",他的仗义,他的细心,他外表冷酷实则温柔的性格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加上对人物的恰到好处的心理刻画,以及叶涧自己恰如其分的内心独白,使人读来如涓涓细流润人心田。+ K* _- o: Q2 w! v4 p
/ m% m: g0 a. ?8 p- B2 L2 y( k其次,整个故事的构思十分巧妙,作者一开始便为故事的发展打下了多处伏笔,情节的展开并不是平铺直叙,而是有曲径通幽的妙处。在文章的前半部分,小磊和小涧的几件小事让小涧对小磊的感情发展得很自然,而小磊对小涧的感情再读到后来之后也让读者觉得顺理成章,毫无生硬之感。因为郭磊就是一个外刚内柔,"对他好的人,他从不轻易伤害"的人,对自己童年的玩伴"白小儿"则更是如此。文中说到:"现在回想起来,年少的那段日子,就象夏日里丛生的野草,那样的漫无目的,却又如此的生机勃勃。"我特别喜欢这句话,它描写出了少年的那种纯正、冲动的感觉,和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给我的感觉一样。文章后半部分以小涧和小磊的感情发展为基调,以小涧的个人发展为线索叙述了一段段成人之后的故事。作者把叶涧对郭磊的感情中的爱恋、矛盾、醋意刻画得淋漓尽致。其中作者还把叶涧对郭磊的那种欲罢不能的依恋比喻为毒品尤为精彩:"我觉得自己就像一个瘾君子,在他的诱惑面前毫无抵抗力,边高举双手边哀求着说:给我吸一口吧。"作者是以叶涧的口吻叙述整个故事的,读者也跟着叶涧的情绪在走着,体会着他的悲喜。但无论故事如何发展,似乎总有一种淡淡的哀伤游离在整篇文章当中,就像小说《挪威的森林》一样。我想,这大概是因为同性恋得不到社会的承认,叶涧不能和深爱的人永远在一起的缘故吧。& `% U, {' r9 s8 S8 T% l& F9 {5 C) y
- F' v6 |5 d; Z/ p1 j8 G
另外,我觉得文章的主人公叶涧是非常幸福和幸运的人。世界那么大,可能很多人一辈子也不会遇到真正的爱情,但叶涧遇到了,并且还是如此刻骨铭心。
% Y* @$ p' `# Z5 e8 _3 T% w8 C
& y+ @8 x2 a, z下面就大家集中关注的两个问题谈一下我个人的看法。2 u9 _3 @4 O0 Z, |0 d# p
! m. E7 q2 s T# E7 H8 V7 c- [
1.故事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在故事的结尾小磊真的死了吗?
, q) B' \" o( e8 x! d/ G5 R2 W' w
& \2 T. H: V6 p, d1 X+ v可以肯定的是,作者就是长春人,故事也发生在长春的。因为有不少网友证实,故事中提到的许多地点都是真正存在的。而且作者对故事的描写也给人以纪实的感觉,情节的发展十分自然。但小说并不是纪实文学,小说是对现实生活的加工和提炼,是允许虚构的。作者肯定经过一场刻骨铭心的感情,这个故事中的大部分,应该是比较接近真实的;其余的部分,特别是结尾,应该不是真实的。
! e& _* E# V% B4 b, ~8 \5 P1 [0 U0 L2 D7 f; b
故事的结尾只会有两个可能。一个可能就是叶涧出国,永远的离开郭磊。在郭磊结婚后 半年,叶涧回到长春,期间和郭磊闹矛盾,其中有一段话说道:"后来冷静下来我想,自己 有些太任性了。郭磊又没有做错什么,我不该这样给人脸色看。他能有个正常快乐的人生, 不正是我希望的吗?不也正是我当初要离开长春的理由吗?"因为叶涧明白,同性之间的感 情是不正常的,是不会被社会所承认的。叶涧早已经确认了自己同志的身份,但郭磊不是。 叶涧不可能在郭磊的身边一直的呆下去,和郭磊厮守终身。在叶涧处理完母亲的后事,离开 长春时写到:"后来我想,的确不该这样拖下去了。小磊跟我不是一样的人,他还是可以喜 欢女孩子的,他终究是要结婚的。一来我想我不该这么自私,把小磊拖到这条不归路上。二 来我自己对这段感情都没信心,不知小磊往后如果面对家庭和社会的压力,还会坚持和我走 在一起吗?".叶涧唯一的选择就是离开,并且是永远的离开,希望郭磊能"有个正常快乐 的人生".另外的一个可能就是郭磊牺牲。虽然悲伤了一些,但这样的结尾显然更能打动读者,特别是文章的最后,郭磊的儿子无意将摩托车模型摔到地上,叶涧发现模型尾箱里放的那些写着他生日的小纸条,是文章的点睛之笔。它体现了郭磊对叶涧的深厚的感情,并将整篇文章推向了高潮。相信不少读者(包括我),看到这里的时候都流泪了。看过《北京故事》的读者都知道,蓝宇的死也就是整个故事的结尾了。两个有着很深感情的人,只有其中一个人永远的离开,才更能体现出这段感情的深厚。《花开无声》和《北京故事》在结尾上,似乎有异曲同工之处。1 O5 Q7 L* c; L; z t1 ~
7 z2 V i3 n% k! S4 j& g4 y+ c- \2.郭磊是G吗?他对叶涧的到底是一直什么样的感情?) ~3 f0 J6 g# t# v" N( ?$ Z
* G' C! K3 x" S7 H- W5 H
郭磊从小就没有了父亲,是母亲把他带大的,小时候他的家境也并不好。虽然他表面上冷冰冰的,又成天打架,但在他的内心中,也是需要亲情和友情的。当叶涧慢慢的走进了他的生活并和他建立了深厚的友情后,对叶涧的最初的"越轨"举动,他也就狠不下心来拒绝了。正式由于郭磊的性格特点,才使得叶涧和郭磊的感情纠葛变得越来越深。
/ X+ G, P" R4 H% j6 v% f* }5 m
1 W( S3 y# u4 B. O9 H在八中的时候,郭磊收到了葛雯的情书,但他并没有当叶涧的面对葛雯有所表示或者是回情书。文中说道:"郭磊的良苦用心,我是在很久之后才慢慢懂得的。他是一个很懂得为别人着想的人。没错,他那时是个打架不要命的小痞子,可是对他好的人,他从不轻易伤害的。我从他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尤其是那种对别人的体谅。然而正是他的这种宽容和体谅,才使他不愿狠下心来拒绝别人,尤其是他有着很深感情的人,这也是我们后来感情纠葛如此之久的重要原因。"后来同学聚会时,叶涧发现郭磊和葛雯走到了一起。这就说明郭磊当时对那封情书还是有所反应的,他还是喜欢女孩子的,他是直人,而不是G.在文章的后半部分,叶涧的母亲病逝,他回到长春,再次遇到了郭磊。其中说道:"后来我回想,他那时很多时候把我当女孩来爱。在他那正统的观念里,大概也只觉得把我当女孩来爱才是合理的吧。""我从没问过小磊怎么看我俩之间的关系,那是我怕打开的一个潘多拉盒子。后来我想,他也不是不曾有过犹豫和挣扎。有时见他一个人站在外面阳台上静静地抽烟,没人知道他心里在想什么。也许在他心里,我就是一个他怎样也不能在深夜里丢弃在路旁的弟弟吧。" 郭磊对叶涧的感情是很复杂的,其中亲情、友情所占的比例大大的超过了爱情。或许,郭磊对叶涧的感情是比普通的爱情还要深的一种微妙的复杂感情吧。
% d' I n" y8 }: ~- ~
$ o3 f4 t+ c. B5 Q: OPS:在星期五的深夜在阳光偶尔看到了这篇感人至深的文章,于是便花了大半天的时间随便写下了上面的这些文字。印象中似乎都有5、6年没有写这么长的关于感情的文章了吧,因为我觉得自己都已经麻木了。我们无法知道这个故事的真假,但我们知道作者是用了他的心来写这个故事的。忽然间似乎觉得没有必要写这篇评论了,又何必分析得那么透彻呢?最后,祝大家都能找到自己的真爱,哪怕是不能永恒,但至少是曾经拥有过了,不是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