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转帖:电影《蓝宇》影评 邱比特射偏的箭
《蓝宇》邱比特射偏的箭 S% K5 L+ I7 K
( K( X, w a8 G1 L 漂亮的妓女为了生计出卖色相。这是一个滥俗的故事。
6 ~ w+ n+ N/ G 漂亮的女大学生为了享乐被包养。这是一个具有时代色彩的滥俗故事。
d. Q4 i! E0 s( L7 G; {/ Y+ e$ S, r 漂亮的女大学生为了完成学业,而将初夜权卖给高干子弟陈捍东。交易结束各奔东西,偶然相逢情难自禁。他为她买了别墅配了车,她为了钱出卖肉体却并不贪财,厮守的日子甜蜜而幸福。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当适合的结婚对象林静平出现后,他要去扮演既定的社会角色。然而短暂的婚姻结束,再次偶遇他发现自己最爱的人还是她。他的财务状况陷入危机,她用他当年给自己买房买车的钱加上积蓄,为他买了一命,前面的日子如冬日阳光般泛着稀薄的温暖,淡淡地冒着丝丝凉气……
9 | R0 V0 H L0 x 这还是一个滥俗的故事,不过加入了真情实意。( Z3 e0 j2 O8 }. H2 x, F
如果将漂亮的女大学生换成清秀的男大学生呢?这个故事便有了些许看点——好奇是人类的天性。& Y6 ?5 W" Q) }6 {1 ^: q9 g
这个男大学生叫蓝宇。# m5 Z) W5 r+ m, ~$ u
影片的名字就叫《蓝宇》—— 一部同性恋题材的电影。8 x9 ^) C/ q' _( u7 L
如果故事到此为止,就会有个不那么俗套的结局:王子与王子从此过着幸福快乐的日子。可如此一来,戏就没法再唱下去了,没有人会为之震撼感动。于是蓝宇意外身亡,两个男人间的爱情余音缭绕,正是黄品源那首《最爱你的人是我》。# W, P6 t3 k: _; P* i( f
在我看来,汉语词汇总是处于动态的发展之中,犹如一股强大的泥石流,每经过一个时代都会裹挟上更多的注解沙石,比如“小姐”、比如“同志”。《蓝宇》是我看的第一部“同志”电影。
( @, [# ~1 o, ~. F6 x0 { [ 以我了解的情况来看,对这部电影,凡是自认为性取向正常、健康的男性观众都看不下去,因为两个男人的正面裸露镜头,与亲密举动令他们感到作呕。而作为女性观众的我看下去了——不需要坚持、不需要忍耐,就那样自然而然地看到结束。当捍东与蓝宇谈分手、当两人多年后再次聚首、当捍东看过蓝宇的尸体蹲缩到地上悄无声息地恸哭时,我的眼泪夺眶而出。我承认黄品源的那首歌非常煽情,然而我的泪并不仅仅为它而流,脑海里只有一个强烈的意识:所有纯洁真挚的感情都是美好的,管它什么性别之见!——我忘了就在几小时前自己还怀着猎奇心理,轻视着同性恋这个群体,认为他们荒唐、无聊又可笑。$ J( Q1 o, S3 W" _$ q, N9 o
出于对电影的感动又去看了它的原型——网络小说《北京故事》。初看没多久,便被其间大胆的性描写吓了一跳,也经常为蓝宇的言行莞尔,但最令人吃惊的是——它竟出自女性作者之手!当然,这可以从文风的细腻以及对细节如穿着、眼神的重视窥出一二,但我相信,作者一定与男同性恋者有过深入的交流,因为那些性心理感受是不可能生造的。
9 T+ p. ]: R9 b/ h! R0 y 看过《北京故事》再来看《蓝宇》就不免多了几分苛责,不是电影不好,而是原著太好。评析这部影片的得失就不可避免地要与原著作一番细致的比较:
/ _; D( d3 [7 ^; G2 E5 y/ n# V 在我看来,《北京故事》具有异乎寻常的思想深度。一方面它为观者拉开了男同性恋者隐秘的生活之帘,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描写那些不为常人所知的性行为时,采用的都是解剖学上的术语,没有那种因为暧昧、避讳所带来的猥琐感,即使行文间充斥着粗口,依然能够看出作者的严肃态度;另一方面它又为观者展示了男同性恋者的自醒过程、心理转变和挣扎、承受的社会压力与渴求以及对未来的认识,使我们能够深入到他们的精神世界中去。查理兹•塞隆曾经说过,她认为精神应该是比肉体更为隐私的领域,因此她不介意裸露身体但介意别人窥探她的思想。《北京故事》把男同性恋者的情与欲和盘托出,这种不回避的坦诚态度令人肃然起敬。3 {7 \8 a( F% d! N8 l6 Z- w# }
陈捍东是个有几分作为的纨绔子弟,同性恋开始对于他不过是一种散钱的玩儿罢了,他自认是个正常的男人,充其量算个双性恋?也承认对蓝宇的引诱是对自己过去的一种自恋自怜。至于蓝宇,认识陈捍东前完全是个懵懂少年,同性恋性行为之于他不过是一种继续完成学业的手段罢了。他们都不是生而自觉的同性恋者,因此陈捍东事先约定“玩儿这个都凭自愿,合得来就在一起,感觉不好就算了……其实要是两个人太熟了,倒不好意思再玩儿了。”
: G8 T1 e) `: K) ?3 c 可是后来情况发生了变化,这个由欲入情的过程是怎样产生的呢?4 {7 v" ^7 i3 S* c4 v I
两人都是美男子,肌体充满魅力,蓝宇的眼神以及健康、富有弹性、充满青春朝气的肌肤对于捍东具有难以言说的吸引力。虽然爱情并不是只要具备某些条件就会产生的,但我们却能够从已经产生的爱情里找出这些条件来:蓝宇单纯、文雅、细致、随和、多情且痴情,极端聪明、敏感、自尊、自立、顽强又隐忍,从小的经历以及捍东对他的关怀使他对其产生了极其强烈的依恋之情。如果没有性交易他们本可以成为情同手足的朋友,然而如果没有性交易他们几乎没有可能相遇。. M. q( ]5 x5 h( r: z
毛姆曾经说过:“在爱这种感情中主要成分是温柔……爱情中需要有一种软弱无力的感觉,要有体贴爱护的要求,有帮助别人、取悦别人的热情——如果不是无私,起码是巧妙遮掩起来的自私,爱情包含某种程度的腼腆怯懦。” 有人说将异性恋通俗剧换成两个男人扮演这是假同志电影,其实异性恋与同性恋在情感需求上并无不同,我不相信如果没有精神、肉体的双重交融,捍东和蓝宇会感觉非对方不可。人性其实是相通的。
. e' s2 L+ g$ A( W 正是这些综合了两性优点的特质使捍东对蓝宇产生了强烈的爱意,而且他们期待与固定伴侣长久在一起,感情上产生了强烈的排他性,最终捍东无法与异性共同生活了,于是他说“我得到了一个我从来不愿承认,却是事实的验证:无论程度深浅,我是一个同性恋者。”可惜如此细致入微的心理觉醒与转变过程在《蓝宇》中却几乎看不出来,连蓝宇出卖肉体也没有给出令人信服的理由,而且居然把看心理医生这么重要的情节给略过了。% {) k( S* J0 y$ \
禅语说“甘愿做、欢喜受”,柏拉图对正义的定义是“人人都可以做最符合自己天性的事”,然而同性恋者却无法得到社会大众的认同,甚至连本人也无法坦然面对自己的性取向。《北京故事》里有这样一段话“圣经上说人有两种罪:一是原罪,是亚当和夏娃犯下并带给我们的;另一种是以后我们受到了魔鬼撒旦的引诱而犯的罪。”
$ A5 R2 Q0 Z# c _4 N9 i7 R; z 捍东一方面享受着同性恋情带来的愉悦,另一方面自己也觉得和蓝宇的事太荒唐离谱了,加之家庭、社会的压力,“那时的中国比现在闭塞得多,我们很难找到一个渠道去正确地了解我们的感情,而且我们也不自觉地避免了解”。他的心理矛盾异常:与女人上床并非出于生理需要或喜欢她们,而是种心理需要,只是想证明自己是个正常的男人;对林静平的爱哪怕只是一分,也可以表现出十分的热情,可和蓝宇之间,即使有满腔的爱恋,也不能有半点流露;结婚时感觉幸福,因为更多的是得到了亲人和朋友的祝福。" J& m% a2 Q0 S8 q3 V' A
同性恋者受到的压力主要来自伦理道德及生殖秩序的批判,在这种压力下大多数同性恋者最终会选择走进传统婚姻,结果反而造成更多的悲剧。《北京故事》里反映出两种态度:蓝宇说他这辈子都不会结婚,因为那没有意义,也不道德;而最后捍东却再次结婚,因为没有蓝宇那样的勇气,去面对自己同性恋者的身份,况且感情的大门由于他的离去早已彻底关死。) A1 R; S& P, F& {
对于婚姻的认识《北京故事》相当表达非常本真“这是我第一次结婚,可我对婚姻生活并不陌生。我和蓝宇虽然没有一纸法律上的协议,但我们也曾经像其他夫妻一样有过平淡却充实的生活。”“我们结婚吧!我能和别人结婚,为什么就不能和你呢!?什么他妈男的女的,我爱这个人!我变态、流氓,可就爱上这个人!” + L% g: Z1 S8 B' R! @( c
蓝宇说他不可能有自己的孩子,电影里捍东却想要一个孩子,虽然和林静平的婚离得莫名其妙,但却比小说里的传真事件更具有代表意义,它涉及到同性恋者对后代的看法,只可惜关锦鹏却未能很好地把握它。: H# Y6 |" a$ e! j; L
《北京故事》最成功之处在于对情感共性的探讨。捍东曾经问过蓝宇是否相信同性之间会有永恒的感情?并说“我相信!既然异性可以有,同性也一定会有。”在经历过囹圄之灾后,车里蓝宇“犹豫着将他的手放到我的手上,我看他,他目光坚定、执着,他明亮的眸子含情脉脉。我紧紧纂住他的手,两个男人的手,那么用力地握在一起,我感觉生疼,他也一定觉得痛,可我们谁也没松开,反而更加用力地握着。”捍东不再想自己是个同性恋者还是异性恋者,因为在死亡面前这太微不足道了,唯有情感的获得与付出才是最值得珍惜的。4 a! ?$ u! I4 I+ }6 ^
他们的感情极少在公众场合表现出来,但当蓝宇猝死后,捍东尽情宣泄着情感“滚!你们这些活着的和死去的人都看着吧!!我再也不用掩饰、隐瞒,我要守在他的身边!!!你们可以当众高歌你们的爱情,搂着你们的爱人亲吻,难道我连为我死去的爱人伤心都不行吗?!”这一幕实在感天动地。
( ]1 H( ]6 ]9 @# x- g 最后远在异国他乡,捍东入教了,受洗的时候不禁怀疑上帝能否接纳自己这个同性恋者作为他的羔羊,那段为蓝宇而作的祈祷动人心魄:“仁慈的主,请您接受他进入天国。当他在人世间的时候,他从没伤害过任何人,他是那样善良、正直。他唯一做了件不该做的事:他爱上了一个不该爱的人,有了一段在人世间被看作荒谬、无耻、堕落的感情,可这份感情是纯洁的、无辜的、永恒的。”6 C9 a3 V/ k! i6 p1 V9 V7 f
关锦鹏表示,作为一名香港导演,对于接拍《蓝宇》他曾心存犹豫。因为当初《人在纽约》的把握失当使他对这种和自己生活环境、文化背景有差距的题材举棋不定,而且拍一部同志情色电影并不是他的意愿,但后来想到故事中横跨十年的感情关系,令他觉得有把小说拍成电影的价值。5 r' v& D2 i2 f, {
《蓝宇》常为人诟病的是它对八十年代末那个特定历史时期下北京局势的不了解,其实原著《北京故事》也并没怎么深入过,不知是否由于我看的有删节?在我看来这些不足都可以忽略,最为遗憾的是关锦鹏丢掉了同性恋者的心理挣扎与自我认知、丢掉了不可回避的社会、家庭与传统伦理下的压力、丢掉了感情的洗礼与升华,而这些恰恰是原著的精髓所在。: y2 A' _% {, P5 e% O! D3 l; y
最不可思议的是:关锦鹏已经公开了自己的同性恋者身份,对于那些丢掉的元素他应该有比一般导演更深的感触、应该能拍出更细致入微的情节,可他竟然去精存芜。或许是出于某些心理顾虑?他实在白白浪费了如此好的题材。《蓝宇》不仅没有打开同性恋者精神世界的大门,连欲的表现都把握失当,那些裸露镜头的设置大部分欠妥,该激情的时候没有,有的地方又多余。
) K, W; W- |5 @! R 胡军身上融和了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两种截然相反的气质,刘烨的眼神中不缺少忧郁和依恋,本来与小说里的陈捍东、蓝宇两个角色在外型、籍贯上都非常接近,可惜却未能发挥出应有的水准。要想有更好的表演,刘烨需要去除眼神里的畏怯和不自信。
t# i& O4 {- ? 两人是师兄弟,照理来说应该能有更亲密、深入的眼神交流,但观众却能感受出他们在拍摄时一面极力想要把感情投入进去、一面又害怕融入,有时甚至有笑场的可能。单单从演员的顾虑就可以感受到同性恋者所要承受的压力有多大!不管怎么说没能消除这种与角色之间的心理距离是演员和导演的失误。苏瑾饰演的林静平非常具有女性魅力,可惜发型与配音有些糟糕。# U; @& q1 [- S) h# ?& e: \% p
学者李银河说过,同性恋在中国实际上是一个很大的群体,只是长期未被社会发现和承认而已,他们可能是弱小的,但他们的数量有可能是庞大的。历史上就有“分桃而食”、“龙阳之兴”、“断袖之癖”等种种典故。而在欧洲文明的发源地古希腊,同性恋更是被提高到空前的地步,其地位远高于异性恋,他们认为男性之间的同性关系代表爱的最高形式,甚至把武德、理智、审美等种种品性与同性恋联系在一起,妻子反而仅仅被看作佣人和养育后代的执行者。
7 h: H# r; A! F" \ 大多数人都只能接受刎颈之交这样的友情而无法理解同性恋情。其实同性恋的产生非常复杂,关乎生理、心理、遗传、养育方式、生长环境等种种因素,我们至今都所知甚少。它或许源于一种自恋情结,又或者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潜藏的同性恋情愫,只是未曾诱发出来而已。同性恋者期待社会的理解与尊重,期待能有长期的生活伴侣、平等的婚姻家庭权利,期待光明正大地生活在同一片阳光下,而这些对于人类社会的稳定其实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 C3 U& h5 n8 C1 g: c2 T i 艺术家有关注弱势群体的社会责任,他们无须向公众灌输什么,客观展示一种生存状态就能产生深远的影响。对《蓝宇》的不满是由于看了《北京故事》,然而这两种艺术形式都是具有现实意义的,至少像我这样原本认为同性恋荒唐、恶心的观众会在看过这部电影之后转变看法。我们可以秉持自己的价值观、拒绝接受很多事物,但至少能抱之以宽容,因为毕竟——人类自身本就是最大的未知之谜。
4 A$ y- T* s- b' O' D
' l/ c2 K( R# d4 L, N( q& g9 `4 ?& E |
|